病毒分类表

病毒分类表

ICTV 分类法

编辑

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(英文: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Taxonomy of Viruses,簡稱 ICTV)是国际微生物学联合会(英文:International Union of microgical Societies)发展、改进和维护通用病毒分类的唯一机构,在1966年建立起了一个病毒分类的通用系统和统一的命名法则。第七届 ICTV 会议首次规范化了病毒物种的概念,即病毒分类的分支层次中的最低分類單元[1]。分類的主要依據是病毒顆粒的特性、抗原特性與生物特性。

到目前为止只有一小部分的病毒得到了研究,从来自人体的病毒样品中发现有20%的序列是未曾发现过的,而来自环境中(如海水、大洋沉积物等)的病毒样品则大部分的序列都是全新的[2]。

病毒分类从域开始,结构如下,分类后缀在括号中:[3]

域(英语:Realm (virology)) Realm(-viria)

亚域 Subrealm(-vira)

界 Kingdom(-viriae)

亚界 Subkingdom(-virites)

门 Phylum(-viricota)

亚门 Subphylum(-viricotina)

纲 Class(-viricetes)

亚纲 Subclass(-viricetidae)

目 Order(-virales)

亚目 Suborder(-virineae)

科 Family(-viridae)

亚科 Subfamily(-virinae)

属 Genus(-virus)

亚属 Subgenus(-virus)

种 Species

物种名称通常以[疾病]病毒的形式出现,尤其是高等动植物。

ICTV 2023版分类表中总共有6个域、10个界、18个门、2个亚门、41个纲、81个目、11个亚目、314个科、200个亚科、3522个属、84个亚属与14690个种。除亚域、亚界和亚纲外,其他级别的分类单元都被使用。共有6个域、1个地位未定纲、22个地位未定科及2个地位未定属被承认[4]。

巴尔的摩分类法

编辑

主条目:巴爾的摩病毒分類系統

巴尔的摩分类法是基于病毒 mRNA 的合成方式

诺贝尔奖获得者生物学家戴维·巴尔的摩在1970年代提出了巴尔的摩分类系统[5]。巴尔的摩分类法与ICTV分类法一起用于现代病毒的分类[6][7][8]。

巴尔的摩分类法是基于病毒 mRNA 的生成机制。在从病毒基因组到蛋白质的过程中,必须要生成mRNA来完成蛋白质合成和基因组的复制,但每一个病毒家族都采用不同的机制来完成这一过程。病毒基因组可以是单链或双链的 RNA 或 DNA,可以有也可以没有反转录酶。而且,单链RNA病毒可以是正义(+)或反义(-)。这一分类法将病毒分为7类:

第一类是双链 DNA 病毒(如腺病毒、疱疹病毒、痘病毒)

第二类是单链 DNA 病毒(+)DNA(如小 DNA 病毒)

第三类是双链RNA病毒(如呼腸孤病毒)

第四类是(+)单链RNA病毒(如微小核糖核酸病毒、披盖病毒)

第五类是(-)单链RNA病毒(如正黏液病毒、炮彈病毒)

第六类是单链RNA反转录病毒(如反转录病毒)

第七类是双链 DNA 反转录病毒(如肝病毒)

举一个病毒分类的例子:水痘病毒,即带状疱疹病毒,属于疱疹病毒目,疱疹病毒科,甲型疱疹病毒亚科,水疱病毒属;同时,带状疱疹病毒是巴尔的摩分类法中的第一类,因为它是双链 DNA 病毒,且不含有反转录酶。

💡 相关推荐

攻城掠地许褚过法解析
bet28365365官网

攻城掠地许褚过法解析

📅 07-20 👀 4839
电脑网页打不开但是有网什么原因 电脑网页打不开但是有网的原因及解决方法【详解】
虫虫助手官方正版
365bet开户平台

虫虫助手官方正版

📅 06-28 👀 264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