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太仓市高新区第二小学的绿茵场上,一位身高超过一米九的德国人正弯腰与9岁的中国小球员击掌——他是前德国国门、世界杯冠军成员魏登费勒。
这位曾在多特蒙德镇守球门16个赛季的传奇门神,如今以德甲联盟传奇球星身份走访中国,却在中国基层青训中发现了令人惊喜的现象:“中国9岁的孩子们踢得一点不比德国同龄小孩差,他们身体和技术都非常棒,也有很强的向前意识。”
魏登费勒的观察颠覆了许多人的认知。他特别提到,虽然中国球员的身体条件可能不如德国、英格兰球员,“但中国球员也可以很好利用自己的身体”。这番评价来自一位亲眼见证过香川真司、哈兰德、贝林厄姆等天才成长历程的德甲传奇,其分量不言而喻。
然而,他的下一句话更值得深思:“在青训向职业转变的这几年,中国球员需要做好足够的准备,才能适应。”
不得不说,他的眼光真的太精准了,这道“青训转职业”的鸿沟,恰恰是中国足球多年来的痛点。
德甲联盟中国区市场与战略项目总监孙福联透露,德甲正在通过“逐梦德甲”等项目帮助中国足球,“从2024年到2025年,我们都是带U16国家队到德国去训练”,同时在基层“参与一些俱乐部梯队的建设”。这种从顶层设计到草根普及的双轨模式,正是德国足球成功的关键之一。
魏登费勒以日本队友香川真司为例,说明了亚洲球员成功的秘诀:“香川是一位很好的球员,认真工作,总是聚焦于足球”。他特别提到香川的适应能力——从不喜欢德国食物到慢慢习惯,甚至与队友一起喝啤酒(尽管自己并不喜欢)。这种文化适应能力与专业态度,或许比技战术更重要。
对于中国球员的留洋前景,魏登费勒持开放态度:“我知道过去二三十年有几位中国球员在德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,我认为德甲一直欢迎中国球员”。但他也强调,想要复制杨晨、邵佳一等人的成功,新一代球员需要“保持谦虚的态度和对足球的专注”。
值得注意的是,魏登费勒的儿子也正值9岁,同样在学踢球。这种父亲与职业球员的双重视角,让他对中国青训的观察更具说服力。
在他看来,8-9岁年龄段的中德球员差距微乎其微,真正的分水岭出现在之后的成长路径——德国青训体系的科学性和连贯性,以及职业俱乐部与青训系统的无缝衔接,这些都是中国足球需要学习的经验。 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