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脉法是佛家功法的核心和真谛。道家功法也是以中脉统帅任督二脉。在《伍柳仙宗》中对中脉法也有着一定的叙述。如伍冲虚真人在《仙佛合宗·守中》中略有叙述。柳华阳禅师在《慧命经》中引六祖之言“吾有一物,上柱天,下柱地”。并注曰:“物者,儒曰元炁也。柱天者,即上升于顶也。下柱地,即下降于腹也。”虽略露中脉法之端,但都未明确地提出“中脉法”。学《伍柳仙宗》一书,对此应加注意。第一节 《行气玉铭》中脉法早在我国战国时期即已流传,现今仍然保存完好的《行气玉铭》就一个证明。《行气玉铭》是一个十二面楞体状中空、顶端未透的小玉柱,上面刻有铭文,凡四十五个字。每面刻三个字,有九字重文,篆书,文字极为规整(见实物拓片)。该拓片最先影印在《艺胜》里,后又收入《三代吉金文存》中,原《玉铭》旧藏合肥李木公家,现存天津市文物管理处。
据郭沫若的考证,《玉铭》大约是公元前三世纪,即战国初期的作品。隙邦怀定为战国后期的作品。不论是初期还是后期,其为战国时期的作品,则是无疑的了。郭沫若对铭文以今天通用文字译述如下:“行气,深则蓄,蓄则伸,伸则下,下则定,定则固,固则萌,萌则畏,畏则退,退则天。天机舂在天,地机舂在下。顺则生,逆则死。”(原文为:“天幾舂在上;地幾舂在下。”)行气玉铭郭沫若对铭文还作了如下的说明:铭文中两个“幾”字,可读为其,也可读为机,应以读机为较适。这是深呼吸的一个回合。吸气深入则多其量,使它往下伸,往下伸则定而固,然后呼出,如草木之萌芽,往上长,与深入时的径路相反而退进,退到绝顶。这样,天机便朝上动,地机便朝下动。顺此行之则生,逆此行之则亡。郭沫若把《玉铭》功法解释为深呼吸的一个回合。这是根据普通人呼吸的运动规律而做出的解释。若就练功人的呼吸运动,特别是内气产生后在体内运行的规律来说,则显得不够了,而且是不符合练功实践的。因此也不符合“铭文”的原意。应该为,《玉铭》功走的是“中脉”路线。玉柱中空状,这本书就可以给我们以启发,证明其为“中脉”路线。根据古人与多人练功实践的体会,整个练功过程大体可分为四个步骤。一、行气“深则蓄,蓄则伸,伸则下”,这是练《玉铭》功的第一步,是用外呼吸导引,吸气入内的有为法。开始时,意在吸,呼随之。随着有意的呼吸运动的进行,逐渐转为平稳的自然呼吸。此时即很自然地转为第二步了。二、“下则定,定则固”,这是练《玉铭》功的第二步,为凝集神气的过程,此步是有为法向无为法转变的过程,也是外呼吸向内呼吸转变的过程。内呼吸或“内气”也称作后天气,二炁的关系密切,对练功的成就是极为重要的。吕祖纯阳,在初闻道尚未领悟到这一炁兼用的道理的时候,道未精明。后看到《入药镜》中关于“先天炁,后天气,得之者常似醉”之说后,才深悟而成道。故吕纯阳真人写诗道:“因看崔公入药镜,令人心地转分明。”第一口气是后天气,引入为内呼吸,不再外呼,由内气潜行,好像喉内咽气。三、“固则萌,萌则长,长则退,退则天”,是练《玉铭》功的第三步。即“内气”开始产生,“外呼吸”转为“内呼吸”所形成的“内气”运行规律及其运行的路线。丹田产生内气后,开始向上运行。这时外呼吸处于有意与无意之间,似有意似无意,并与内呼吸相结合。内呼吸与外呼吸形成相反的循行路线,即外呼吸处于“吸”时,内呼吸的内炁则形成上升的运动;外呼吸处于“呼”时,内呼吸的内炁则形成下降的运动。这就是“长则退,退则天”的含义。四、“天机舂在上,地机舂在下”,是形容内炁在体内运动的情形。内炁在体内运行从下往上到达头顶百会,再回到腹下的会阴。一上一下的运行。有时力量很强,有时力量较弱,有时在下腹部如以杵舂米状,力量较强,然后转向头顶百会,如杵柄在头部百会处轻轻地上下晃动。但要注意,是从上往下,不要从下往上舂。有时在百会和会阴出停留,有时不停留,其状不一。但都有其内在的运行规律,此时,已不受人的意志控制了。但是,“内炁”在百会与会阴之间上下运行也有其逐渐形成的过程,并不是一下就形成的。开始时是从百会至膻中,在百会与膻中之间从上到下运行十次。然后,从膻中至会阴,从上至下运行十次,待内炁进一步充实后,内炁才能上达百会,下达会阴。这时,内炁便从百会下至会阴。意在下,数下的次数,共运行十次,最后在下丹田部位收功。这就是《玉铭》功所叙述的内炁运行的规律。由于它是内在规律,是不可违背的,所以提出“顺则生,逆则亡”的告诫。《玉铭》中脉功法,虽然简而易行,但确实是很微妙的。古人只留下铭文,未留下撰文者姓名,至今只好蹈之为无名氏撰,并感谢他留给后人这一微妙功法。在气功古籍中很少具体说明,故知者甚少,今作上述解释,以使此法得以流传,尚望达者加以指正。第二节 中脉功十法中脉法是佛家功法的核心和真谛。根据师父与佛家经典著作整理了此套丹功功法,在此首次公诸于世。